- 在線時間
- 29 小時
- 最後登錄
- 25-7-23
- 國民生產力
- 0
- 附加生產力
- 4736
- 貢獻生產力
- 0
- 註冊時間
- 18-10-3
- 閱讀權限
- 10
- 帖子
- 2836
- 主題
- 2
- 精華
- 0
- 積分
- 7572
- UID
- 3019353
 
|
jiljill 發表於 24-9-25 09:40 
學校有個靚校舍,先天條件非常足份。
而學生本身英語能力高,又寸咀,亦符合「上等人」部份條件。
本帖最後由 Sing13 於 24-9-26 05:30 編輯
用返以前個套教學模式,收啲叻既學生,然後「追求卓越」,現時既年青人恐怕未見卓越,先見情緒病。地區學校亦有補課補到響朵既學校,DSE 4+可能有啲用,(達到全港百分之前四五十已經達4級)好難再上去。
5+成績要提升,學生學習要有主动性,「唔Happy」又點有主動性。
即是等於打份工,做自己喜歡既嘢还是人哋push你做嘢,邊種效能好?
近年成績大幅提升既某中學,校長講明佢哋唔是要消除差異,而是提高能力。(俾學生選到心儀既科目,自己想衝邊科可以同學校講,由DSE成績睇到選修科目比核心科目5+率高咗14%)。能力提高,自然消除差異。
至於核心科目,四個班分三個程度五或六組上課,能力相若既同學分為一組,目標亦都唔是精英制,而是俾學生個性化照顧,做到各組全面提升。
至於外來生及小學部學生,DSE有十幾個五科31 分既學生,除一個外其他都係由小學升上去。我認為有小學部,學生input更有保障,當發現升上嚟既學生欠缺啲咩嘢,可以向小學反映做到嘢。而全港成績前十既中學,十之六七都有小學部。
 |
|